COUNSELING COLUMN諮詢專欄

COLUMN |專欄

諮商議題專欄-其他話題

優雅老去

本文擷自龔頌美心理師演講,由余詩盈實習心理師整理

提到「優雅老去」時,你想到了什麼?你對於自己人生的晚景又有什麼樣的想像呢?
所謂的人有五老:老伴、老友、老本、老趣、老健,就是當人能夠勇敢面對「年老」將至的事實,而開始為「年老」做的許多準備,這些準備包括伴侶、有相同興趣的朋友,也有新認識的朋友,有自己一個人能享受的興趣,也有能與人同樂的興趣,此外也要懂得理財規劃為自己安排退休後的金錢開支,以及維繫良好健康的生活習慣。

這些都是在談「優雅老去」這個主題時都會提到的內容,但這篇文章想要談談另一個面向,也就是在人生的路程伴隨著「老、病、死」而來,在生活的許多層面會遇到的改變和失落。

想像一對夫妻,他們年輕時忙於工作和養育孩子,希望退休後可以到處旅行,做喜歡做的事情。因為不想工作到身體有病痛,或老到走不動才退休,年資一滿,不到六十歲時便申請退休。很多人的退休生活是幫忙照顧孫子,依然忙碌而辛苦,但這對夫妻退休後安排許多自己喜歡做的事,像是每天早晨一起去公園運動,回家後悠閒地吃著豐盛早餐,再各自去做有興趣的事:擔任醫院志工、報名社區大學課程、與親友同遊國內外名勝風景……等。他們為退休後的老年生活做了很好的規劃,就像文章之初所說的「五老」。做好這些準備,真的能夠很「優雅」,但是距離真正的「老」還是有一段距離。我們都期待這些準備能讓「老」以「漸進式」的方式到來,但真能如此嗎?我們「生」活得很精彩,也「老」得很優雅,然而,當生命的進程走到「病」和「死」時,我們依然要面對「失落」。甚至,在我們自己優雅地慢慢老去時,身邊親友若面臨「病」和「死」,我們同樣會感到失落與悲傷。

老化,其實是對身體日漸失去掌控的失落
真實的人生場景中,「病」和「死」常在我們無預警的情況下發生。當身體器官因年老而退化或因疾病而衰敗,隨之而來的是生活上許多層面的改變和失落。許多以往經常從事的志趣活動,現在只能望之興嘆;許多以往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做到的事,現在已無力為之;許多日常生活中原本可以自行打理的事情,現在都必須倚賴他人的協助才能完成。這些看起來像是對外在事物失去掌控的失落感,其實是對身體已經無法配合意志所願而行感到深深的悲傷。

老化與疾病不止讓身體出現疼痛與不適,也讓心情出現焦慮、沮喪、憤怒、憂鬱……等不舒服的情緒,這些都是我們在生病時會出現的正常現象。此時,身邊如果有對於我們所罹患的疾病有基本了解的心理師,透過傾聽、同理、接納、陪伴我們去經歷整個病程的起伏變化,將有助於我們去接納因身體病痛而產生的負向情緒,接納身體因病痛所帶來的不尋常變化,接納因身體的不尋常變化所造成生活型態的改變,進而接納老化與病痛本身。這樣的接納不僅有助於醫療與照護工作順利進行,更能讓我們走向一個心理上安適的狀態。

死亡,存在的斷裂之處,再無法存續的悲傷
若說疾病是逐漸發生的失落,那死亡便是一種瞬間斷裂式的巨大失落。而每個人面對失落的反應都不一樣,並沒有標準或正常的版本。只是,當下的反應模式的背後必然有你自己的需求和緣由。而旁人面對至親遽逝的喪親者,可以藉著付出愛心、耐心和敏感度去協助他們面對失落,具體的作為包括:

※ 伸出你溫暖的手握住他、擁抱他。
※ 支持且無止境的聆聽:喪親者需要那些不怕強烈情緒宣洩,無論是失落一星期,甚至兩年之後仍然能倚靠哭泣的雙肩。
※ 表達你的情緒和喪親者一起哭:認同悲傷比冷靜更能帶來力量。
※ 當喪親者談論摯愛亡者時,請不要轉移話題:和喪親者分享你對亡者的記憶和追念,你也可以表達失落的感覺。
※ 不要鼓勵喪親者逃避面對悲傷
※ 不要給悲傷一個時間表:創傷性的失落不是克服一件掃興失望的事,也不像是病後康復。它是一道很深的傷口,必須由內而外地慢慢復原。
※ 勿過分保護:幫助喪親者重建自我,在日常生活中作決定,可重拾微小的掌控感。
關心身旁的喪親者與如何讓自己優雅老去乍聽之下毫無干係。實際上,當一個人能夠好好陪伴他人面對他的失落與悲傷時,此人必也能好好面對自己的失落與悲傷,而能夠面對悲傷與失落的人,也才能真正地優雅老去。

如實接納老化是生命的必然,才有真正的優雅

我今年四十六歲,我很深刻地感受到自己「老了」,是在去年2016年。這樣說可能大家會覺得:你才四十幾歲,跟人家談「老」未免太可笑了吧?沒錯!在去年之前我也不覺得自己老了。去年,我生了一場大病,一開始只是不斷的咳嗽,到最後住院一個月。我是整個呼吸系統的毛病,從診所到社區醫院到大型的教學醫院,看了很多醫生,也做了很多檢查。我小時候就有鼻子過敏,本來只是單純的過敏,到後來變成氣喘。形成的原因很多,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問醫生:「我的呼吸道過敏是從小就開始有的,為什麼現在突然會變得這麼嚴重?」,醫生只說兩個字:「老化!」。一個醫生這麼說,我還不以為然,當有第二個、第三個醫生這麼說時,我開始意識到「老」這個現象或這個狀態已經靠近我。

但是,「老」是在我生病住院的那一刻才降臨的嗎?西元2015年的我很年輕,到了2016年才突然變老的嗎?其實,在生理上,我們的身體在二十五歲之後就開始老化,剛開始很緩慢,察覺不出來,而我們依然過著「匪類」的生活。當生活的某個層面發生狀況,我們還是繼續用意志力去撐,直到有一天,哪一天?每個人的那一天都不一樣,我是一直到住院那天才意識到「老」已經靠近我,但事實上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老」,今天比昨天「老」,這個小時比上一個小時「老」,這一刻比上一刻「老」,這是不爭的事實。儘管我們可以說:「我們擁有一顆年輕的心和積極樂觀的生活」,但我們還是無法阻止大自然的定律「我們每一天都在老」。

這讓我想起一個繪本故事《失落的一角》,看過的朋友們或許還記得,故事中的主角因為自己缺了一角,而不斷努力尋找讓自己圓滿的的那一角,歷經重重挫折,後來真的成功變成一個完整的圓,但同時也發現失去很多自己原本失落一角時能擁有的東西,最後決定放下那一角,重新做回自己,做回那個有缺憾但是真實的自己。

或許失落本為生命無可避免的一部分,每個生命都會有各自的失落,年紀越大越會覺得經歷的失落很多。外在客觀性的失落像是退休後收入減少、親友過世、身體的老化衰退,幾乎是必然發生的,而內在感受性的失落則更多是源於一個人如何看待失落。將失落當成生命的一部分,當成生命的必然,如實接納,才能夠真正的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