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NSELING COLUMN諮詢專欄

COLUMN |專欄

諮商智慧專欄-生態觀點治療

關係生態治療三:關係生態治療,需要你我一起建構

採訪/撰文 鄭維萱 實習諮商心理師
受訪者 賴聖洋心理師

從1999年開始推動關係生態治療至今邁入17年,從心理師進入校園開個案會議、推動治療學習情緒與學習挫折的學習輔導、舉辦動態式體驗營隊的任務輔導、發起前進新獵人運動,到最近開辦的自學團體。從鬆土開始,漸漸的整理出一片適合不同植物生長的生態土壤。

推動關係生態治療的過程中,賴聖洋心理師也曾有想放棄的時候,舉例來說當心理師進入校園時,若校方認為解決問題的責任聚焦於孩子需要改變,而不願意同時將教育系統調整為較有利於特殊氣質孩子發展的工作模式,此時雙方在溝通上,心理師個人的力量面對大環境裡強勢的主流價值,顯得勢單力薄。

此外,在台灣醫療觀點為權威,對於心理症狀或行為問題,多數人可能只聽過精神科的觀點,加上醫療資源取得方便,與用藥能迅速減緩症狀的好處,符合現代人所講求的效率。當孩子身心出現狀況時,家長通常到精神科求助,接受醫師的診斷與用藥。然而,用藥雖能減緩症狀,卻無法從根本解決孩子的適應問題。就像長期頭痛,吃止痛藥能止痛,卻可能耽誤了真正的治療。

關係生態治療,不反對用藥,而是視醫療觀點為生態系統裡的一小部分,卻不能為解決適應問題的單一管道。關係生態治療重視個人也重視環境,因此心理師除了與個人工作,也與個人所處的環境工作,與系統合作建構出適合孩子發展的生態。

然而,建構一個孩子的適應生態需要許多的資源,像是陪伴者兒少生涯教育協會所推動學習輔導,需要熟悉孩子心理狀態的輔導員提供適性的教學陪伴,然而協會的資金有限,無法提供輔導員與一般專業人員水準相當的薪資,因此在許多現實因素的考量下,願意繼續留守與投入在這份生態工作上的人不多。

不只機構會面臨資源缺乏的困境,對孩子的家庭或學校來說也是,每一份陪伴除了需要投注大量的心力之外,由於個人的發展需要時間,適應問題解決的成效並非立竿見影。在現實經濟與時間成本的考量之下,相較於採用單一醫療觀點的處遇方式,關係生態治療所付出的代價很高。

付出的代價高,賴聖洋心理師卻沒有離開,「重要的是沒有功夫小的,協助一個人本來就需要負很大的代價。」,他相信每個人的生命價值都是值得用重價去贖回的,就像年少時的他,也曾被上帝的愛找回。關係生態治療的推動就像是賴心理師對每個生命的承諾並盡全力去陪伴。

我們的社會體制在面對出現適應問題的孩子時,習慣採用防堵式的處理方法,如拒絕或處罰來面對孩子。採用這樣的方式,表面上可以迅速使海面回歸風平浪靜,然而海面下那短時間內無法被看見,卻逐漸形成的社會成本,是整個大系統所沒有考量到的。

叮叮咚咚,琴聲與歌聲蔓延在走廊,沿著聲音找到了走廊盡頭的教室,和諧的樂曲來自於每位學生隨性的發出自己的聲音,而引導不同的聲音組合與變化的老師,曾經是最討厭學校的孩子,如今回到了學校擔任音樂講師。

對於賴聖洋來說,推動關係生態治療的過程,令他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曾經被標籤為問題的學生,如今成為輔導員,一路上看著他從憂鬱、情緒障礙、無法畢業,如今卻走出了心理適應問題,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擁有一份工作,並成為一位助人者,那塊曾經被工匠所丟棄不用的石頭,如今卻成為建造房屋時穩固建築物的房角石。

「生態互動的形式改變是很真實的,你可以看見孩子在不同的生態下,重新找回自己的優勢。」賴聖洋相信當用心去陪伴每個生命,生態會給予正向回饋與循環。建構土壤的工作或許在人看來耗費太多成本,或許這是具有遠見的方式。

一粒種子 一片土壤 一個故事

建構生態土壤的過程中,很需要每個認同此理念的人加入。心理師賴聖洋邀請認同關係生態治療理念的人,加入建構生態土壤的團隊,一起建構出關係生態治療工作模式,發展成一個健全的系統。

期盼系統中有不同專業的投入與整合,專業人士可以加入輔導團隊,父母可以了解孩子的特質學習陪伴的方式,成為積極的陪伴者。一般民眾可以投入你所擁有的資源,經費上的支持或資源上的彼此連結。

而我們每一個人,無論你是旁觀者、志工、父母、老師、孩子自己,都可以成為一個說故事的人,述說建構土壤的經過,述說種子找到適性土壤發展茁壯的故事。

一人一把鏟子,雖然你我是渺小的,卻都是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都對生態有影響力。